以琳心理:心理咨询师理论与实操技能培训简报(第二期第一阶段2)

 

  小伙伴们期待已久的咨询师培训项目再次如期进行。这是第二期的第二次课了,此次课程主要讲了精神分析发展史以及心理发育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对于这两天的课程,大家都表示收获颇丰,很多老学员更是惊喜地发现虽然很多知识在上一期已经听过了,这次课程又重温一遍,竟然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因为,每次上课,即使是之前讲过的内容,冯老师再讲也都有更新的内容。果然像冯老师所说,这样的课程值得刷三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文末有大伙上完课的真实反馈)



第一天

下午理论部分讲的是《精神分析发展史》

    精神分析发展史顾名思义是讲精神分析的历史及发展的,让大家用“上帝视角”俯瞰精神分析的形成和后续理论发展以及各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提到精神分析我们永远绕不开的就是开山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人称“老佛爷”)。虽然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但他的“心理决定论、因果论以及人格结构理论”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工作的核心理念。

    很多人对精神分析的认识只停留在弗洛伊德和泛性论,这简直是天大的误解,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弗洛伊德之后,安娜·弗洛伊德海因兹·哈特曼开创了以研究防御机制为主的自我心理学,接着又相继出现了客体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拉康心理学派等等。他们都是在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即意识分为前意识、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发展出来的。

精神分析发展史

一、 概述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历史

二、精神分析的诞生

精神分析两个基本假设

精神分析本基本理论

二、 精神分析的发展:

治愈的本质

30


晚上的案例演练

         晚上的案例演练,来自于第一期的两位学员,这次带来的案例演练挺震撼的,咨客在咨询中被咨询师带生气了 ,一度使咨询陷入尴尬的局面。

        冯老师在最后解析中,深入分析了咨询师与咨客的心路历程,并在解析的同时,带着来访者看了一遍自己的问题,当然,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问题也都被冯老师一一解答。


第二天

上午的理论部分讲的是《心理发育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心理发育主要讲的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即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了解了不同阶段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核心冲突和特点给来访者做相应的评估,根据评估选择合适的咨询策略。

    两天的课,冯老师把他的咨询经验和案例融入到晦涩的理论中去,听起来特别生动易懂。此次课程又有新成员加入,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周日下午的团体部分格外精彩,大家的思维互相“碰撞”,从发言到获得反馈中一次一次地看到自己。有欢声笑语,有泪眼婆娑,有恼羞成怒,有惊慌失措。不管怎样,我们彼此陪伴,一起成长。

心理发育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性心理发展及对人的影响

经典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阶段


阶段

年龄

性敏感区

主要发展任务

(潜在冲突开源)

可能导致成人期性格

口欲期

0-1

口、唇、舌头

信任

断奶

嘴部行为:如抽烟、过度饮食; 

被动性和易上当

肛欲期

2-3

肛门

控制反控制

如厕训练

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

生殖器期(俄期)

4-5

生殖器

内心三角关系冲突

俄狄浦斯情结

虚荣、莽撞或相反

潜伏期

6-12

无特定区域

防御机制发展

无(一般此阶段不会发生固着)

生殖期

13-18

生殖器

自我同一性

成熟的性亲密行为

成功完成早期阶段的成人会对他人产生真诚的兴趣并具有成熟的性特征



课程结束后大家对于此次课程给予不少反馈,让我们来看看吧!

成员一:又听一遍课,一点一点地往知识体系里填充,感觉好多东西都能串起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一点一点成型,挺开心的。同时,今年听课明显感觉比去年轻松了很多。

看着周六晚上的案例演示挺感慨的,曾经的我们一听说要做咨询就吓破胆了,一个个都往后躲,根本无从下手,到现在主动要求争着上去做,真的变化好多。我都不敢想能成长得这么快。今天在回家的路上还在那想感觉这一路走来蛮轻松的。当然,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中间冯老师帮了我多少,我自己又付出了多少。就像今天在团体结束时冯老师举的那个怕黑的例子,曾经我也是个怯怯懦懦怕这怕那的孩子,我以为我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了,特别的绝望。但是在黑暗中,我的老师我的伙伴一直不离不弃,陪我挨过了最难挨的日子。现在回头看时我终于能会心一笑了。但我知道现在的轻松是付出代价换来的,没有人是容易的。


成员二:这次课程理论部分讲了精神分析发展史和性心理发展阶段,内容多,含金量高。预习时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那些蒙圈的概念,经过冯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竟通透了许多。团体课时大家都很投入,期间冯老师不断提醒大家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不能只停留在脑的思考,要往下走,并关注身体的变化。当面对一位学员提出的问题,我开始闭上眼睛试着将意识从脑经由颈部向下沉,并用心去体会的时候,我当时的感觉是害怕,一股强壮、高大的力量在我面前不断膨胀,我感到压抑和被逼迫,同时我的双手和小臂开始发麻,软软的无法抬起,那是无力感。我不敢再继续,就赶快睁开眼睛,我想那一定是曾经的某种相似的体验被触动了,怎么会那么可怕,只一点点我便不敢再继续。我一直觉得自己挺坚强的,我意识到原来有个小小弱弱的我曾经很恐惧和无助,这种经历却是我从来不曾触碰也不敢去触碰的,开始心疼自己……感谢大家共同的场,希望通过学习让自己成长的更强大,不断去探索未知的自己。

标题:父母正向行为、价值观的负性价值

1、乐于分享,大公无私。为什么一定要分享?为什么不能自私?为了迎合或满足他人,不惜出让自己的边界和利益,时间久了我就变得无所谓,甚至麻木,但潜意识里装的可能是愤怒和哀怨。一个极度无私的人,是不可能完有自我的。教育孩子分享,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教育有方;大公无私的背后,也可能是为了展示高尚的人格。哪有什么绝对的无私。

2、孝顺。有多少人为了一个孝字,抛弃自己的小家、伴侣和孩子,忠孝于父母和原生家庭。有多少人在用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标榜自己,而不自知!那些不被父母重视的孩子,在父母年迈时还在用孝顺努力证明自己!我理解的孝是我从父母那里承接过来他们赋予的生命,珍爱生命,打理好自己的人生。好好活着,就是孝。

3、完美。曾经以为这是个高大上的词,完美人生、完美身材、完美计划…也曾为了这个完美过的很累。所以,现在开始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4、听话。赤裸裸的服从,满足控制者的需要。做个听话的孩子是给父母省不少事。从小我就学会听话,当然也失去了个性、创造力和自我。真想知道我本来的样子!


成员三:第二次听咨询师培训课已经能够听明白很多东西了,不像第一次那么混沌了,有的知识点也可以串起来了。再一个冯老师这次的课虽然是理论性的听起来却并不枯燥,他不时结合实际的举例还很抓人。对吹牛的东西我不太感兴趣。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形成,结合口欲、肛欲和俄狄浦斯期各个时期的发展来看整个婴儿期的发展和形成更清晰了,这些在实际的咨询中对来访者的评估和个案概念化都很有帮助。还有就是对“跟随”这个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跟随中的放空就是咨询师完全放下自己对来访者所说事件的理解、看法和评判,完全进入来访者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中去,同时还要觉察到来访者理解和看法背后的东西。要达到这个层次不容易,看到之后怎么处理就更难,只有不断的学习、成长和实践,没有别的捷径可走。这是我对整个课程的感受。

    对我和咨询师模拟的真实的咨询的感受是,虽然我是来访者,但是通过这个咨询我感受到了在来访者有困惑,强烈的想要解决而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的那种无助感,在这个时候来访者是多么希望被咨询师看到并能理解,而不是一味的问来访者的感受,如果当来访者找不到感受咨询师还让来访者在感受里面绕的话,来访者会很愤怒,那种感觉好像是咨询师在对来访者说,这是你的事,你看不到我没办法,我也帮不到你。咨询师就是没办法,就是帮不到来访者,如果能看到来访者的困惑、烦恼和无助,看到这些应该就是冯老师说的看到这个人吧,这样即使咨询师什么也不做来访者也是舒服的。再一个就是咨询师的姿势、表情和语言都会对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影响。感觉挺不容易的,也挺有挑战性的。


成员四:又一次学习了人格结构和性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冯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列举了相关的例子,使得课程通俗易懂也更有趣味性,更清晰的理解了人格结构和性心理发展过程,同时也有一些说不清楚疑惑。

      有幸与冯老师做练习,既兴奋又紧张,他抛出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以抉择的困惑,我不知道怎么接,感受心堵头蒙,只想赶快结束。咨询演练时看到来访者说的第二个问题感觉自己身上都有此时很悲观,这日子没法过了!团体中芦一谈到健忘发脾气,起初也没有啥,结束时感受到很心疼她没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而流泪。想想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经历呀,是心疼芦一还是心疼自己?还是对“心疼”这俩字敏感?有待成长!


成员五:第二次作业这周由于身体原因,我只听了一天的课,第二天没去心里一直惦记着,每月的课程都会有点期待。

    冯老师提到一个案例,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去上学了,后来听听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孩子从小父母对他太疏于照顾和爱护,这个孩子没有办法离开家,才不愿意去参加高考,我问冯老师,那他的父母是不是也要去做咨询,冯老师说,这个孩子建立好和咨询师的关系,好好成长就可以脱离与父母的关系了,我有种顿悟的感觉,好像适用于很多地方,建立新的关系,旧的关系就不会再困扰,另一个收获,对于本我、自我、超我有了更多的认识,虽然还有些糊涂。第三个收获,关于精神分析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 了解到,每个人其实如果遇到真正的难以承受的应激事件,都会需要帮助和成长 ,最后一个很忐忑的地方,就是冯老师接下来让每个人去做咨询师和来访者,我会觉得很紧张,因为不知道要怎么做,怕自己做不好,我就意识到,我怕犯错,既然这样,那就去做让自己恐惧的事情吧,慢慢去成长。


成员六:听了冯老师的课,对心理咨询有了全新的理解。心理咨询理论本身枯燥、乏味,却被冯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所感染,听起来竟然津津有味。原以为当心理咨询师遇到来访者求助时,咨询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快速帮忙解决来访者的困惑,并给出方法,其实不然。咨询师主张让来访者多体会、多感受,在来访者遇到举棋不定时,咨询师适时通过反问进行引导,来访者自己得出的答案,比心理咨询师直接给出的方法更容易接收。当两位前辈示范时,被他们的情绪带动,不能做到保持“中立”,也做不到“跟随”,心理咨询师真的需要反复磨炼,才能更好的应对问题。在团体讨论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听到冯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才真实感受什么是“放空”与“跟随”!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通过学习人格结构,有了很深的理解,孩子很多原本不能理解的行为,现在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继续努力!

                     


成员七:第二遍复读浸泡和第一遍相比感受完全不一样,第一遍听课时候会贴标签,自己贴完家人贴,贴到最后欣慰的告诉自己全世界都有病。当时的关注点是在自己,在症状,不会去想背后的原因。但是第二遍的时候,会不只是选择性的去听,枯燥的定义理论也会很认真的听,理解,并想着怎么做会更好的帮助来访者,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咨询师的身份,就像老师说的学心理学的都是勇敢的,是对自己的一种升华,是一种使命。

    以前的知识是散乱的,这一遍的浸泡真正知道了精神分析及其后继者们怎样去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对各种流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学好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去主动学习各种流派。对性心理发展阶段有了更多的理解。

    新的复读一年,更多的是感受,对课程会有更多的感受,一字一句都可以直戳心里,对老师更多的是感恩之情,对同学更是感受暖的不行。

    在团体过程中,满满的心疼,疼的是自己也是从那样,在冯老师的狠劲下戳过来,现在只想告诉自己,我就这样,我都是缺点,我啥都不好,又能怎样?


成员八:第二次作业——记得在练习后,冯老师问大家都有哪些感受,我首先就说了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该往哪个地方理解,但是也结合学过的知识内容,看到了一些自己需要在以后注意的地方,就是要感受对方的感受,看到这个人,理解来访者,而不是分析这个人,也就是专业上所说的放空和跟随,但是做到这个太不容易了。在团体咨询练习中,我也感觉我进入不了,但是当听到大家在发言时说到不被人理解时的“委屈”时,我的眼里也突然想涌出眼泪,可能是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才会让身体有这么真实的反应吧。总之,需要更加细心的去体会去觉察,才能更好的达到理解吧!另一个收获就是在了解到性心理发展对人格的影响,也使我深深感受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真的也不是说一说就能做到的,很多事情出现时,潜意识中的某些东西会随时点爆自己的情绪,遗憾和愧疚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能接受并放下。对于学习,今后需要更加努力!


成员九:我好像什么都没学会,只记得这两天跟大家一起的感觉,偶尔记得口欲期,肛欲期,孩子自然的生长过程,被人为干扰后,后期会出现多种可能性的问题,有了认识,还会想到我对自己孩子的方式上,哎!扎心!好后悔心疼孩子,也心疼我自己!幸好现在看到你!咨询演练,把自己放在来访者,急,堵,愤怒!把我放在咨询师位置上,无力,恐慌,闷堵,下午围圈时,太有意思了!新加入的成员,每个人像镜子一样照着我,让我很震撼,哇!也看到了自己以前的样子,也看到了现在的样子,好喜欢我呀,是我一次次的努力,爬到今天的,哎!感慨呀!冯老师是我一辈子的恩人!我爱冯老师


成员十:两天的课程和团体活动,对于一个刚刚入门零基础的我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和期待。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使我了解到我们不但有觉察到的“意识”,还有觉察不到的压抑的“潜意识”和突然顿悟的“前意识”。人格结构理论:让我认识以快乐为原则的“本我”和具有保护功能的“自我”还有符合道德规范的“超我”,而正常的“自我”是“本我”和“超我”平衡的结果。无论是“冰山理论”还是“人格结构理论”都让我不断的去觉察、去感受、去剖析、去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个对于一个3岁和13岁两个孩子的妈妈太重要了。我不但认真的听着还不断反思着、对照着、甚至自责和后悔着,原来的我对于养孩子是多么的自负,从此刻起我要不断的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问题,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妈妈,也为以后的咨询道路做铺垫。


成员十一: 两天的课程和团体活动,对于一个刚刚入门零基础的我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和期待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使我了解到我们不但有觉察到的“意识”,还有觉察不到的压抑的“潜意识”和突然顿悟的“前意识”。人格结构理论:让我认识以快乐为原则的“本我”和具有保护功能的“自我”还有符合道德规范的“超我”,而正常的“自我”是“本我”和“超我”平衡的结果。无论是“冰山理论”还是“人格结构理论”都让我不断的去觉察、去感受、去剖析、去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个对于一个3岁和13岁两个孩子的妈妈太重要了。我不但认真的听着还不断反思着、对照着、甚至自责和后悔着,原来的我对于养孩子是多么的自负,从此刻起我要不断的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问题,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妈妈,也为以后的咨询道路做铺垫。


成员十二:两天的学习结束,迟迟不能着笔写些什么,原因:一是没有及时好好地“咀嚼”笔记;二是真的发现自己接受这个蛮迟钝的,还不善于运用定义、名词之类的东西,只粗浅地说说自己的理解吧。说错了,请不吝赐教……  冯老师讲的“精神分析发展史” ,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拿来吹牛的,不把三个发展阶段弄清楚,不把树状图了然于心,不看破三五本书,这个牛还真不能吹!得向前届学习,看书、看书、恶补了。  上课期间,一边听讲一边脑子不听使唤地开小差,简单地记着了人格结构,私自认为它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三个层面,也是人体内住着的三个“小我”,它们内部的斗争输赢就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 “心理发育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挺实用。它让我相信了---“因果”人看似无意识的语言、行为举止都是有因果的,是与原生家庭有渊源的,都是成长过程的遗痕。  

    最喜欢冯老师的“闲聊” ,我的所得: 1.咨询师的首先要做的是学会“拔塞子”。每一个来访者基本都是在生活中找不到情绪发泄的出口了,于是把所有的垃圾情绪和想法憋堵在自己的心里。咨询师就是要把堵垃圾的“塞子”巧妙地让其毫无察觉地拔掉,让来访者尽情地倾诉,宣泄,一吐为快。

2.咨询师要熟练掌握性心理发展的几个时期,迅速大胆地把来访者的个人“标签”贴在心里,针对性有效地引导。  

3 .咨询师要学会角色速换。将心比心,跟随来访者的思想情绪,让其明显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怀,才能更容易接受咨询师的积极暗示和引导。  

4. 咨询师要有不焦不急、不烦、不躁心怀善念宽容大度从容淡定的品质和风度,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以及处事的灵活和睿智。像冯老师,总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幽默高空引爆前届投向他的一个个“炸药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联系到自己的职业,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能轻松接住不同问题学生问题家长的“狂炸”。多学习老师,完善自我吧。 

  当然,刚刚上两天课,本人还是这个圈子里的“小白菜”。好多的体验我还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比如“随心”和祁英的案例演示,在大家分析其中的专业技巧的时候,我还在那儿看热闹,也许还有些莽撞和不合宜。还有小炎讲的身体感官的感觉,我却没有,无论冯老师怎样引导和启发。今天看了群里郭华发的表示情绪的词语,我怎么还从中找不到能恰当形容我当时感受到词呢?是不是笨?哈哈

    不过,还是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过程,总让我想起“孔子及其弟子银杏树下席地而坐终成《论语》”的画面。我相信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我没有的长处,相信我们在冯老师的带领下一定能“百尺竿头同进步”。


成员十三1、村儿里又来新人啦啊!多了两个小伙伴一起玩,好开心,热烈欢迎~

2、这次上课我对理论部分知识的学习挺感兴趣,第一期培训时都是睡过去的;还有,这次问题特别多,看起来像砸场子的哪种,冯老师我可真不是个好学生哈

3、咨询练习环节感觉蛮多,是继周三的模拟练习之后,被激爆的坑再次被激爆,连环坑接踵而至,稍稍有些招架不住,周日课程结束感觉好累!该来的时候所有的事都会往这个坑上撞,难道是潜意识在瞧瞧我接的住不?接不住就接不住,哼!我哭

4、团体环节,第一次很有震撼的看到自己的讨好模式,以前只看能到别人的,现在呢,自己长了一身白毛荑,还说别人是妖精!这回好吗,我也是妖精了。隐藏的蛮深的嘛?

5、冯老师,等着我讨好你吧!激动不激动?伙伴儿们,等着我讨好你们吧!兴奋不兴奋?


成员十四:这次课给我最深感受的就是团体,在团体里面有好几次都深受感动。安全感不足,让我不敢在团体里面多发言。

咨询演练给我的冲击很大,如果是我的话,当来访者那样表现,我不知道自己会如何应对,咨询师很厉害,在这么多人面前还能这么稳地坐着。挺佩服的。虽然出了些意料之外的情况,但是感觉对咨询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理论部分的东西学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东西,不一样的认识和体会。对我来讲,可能更多的还是需要更多的看到自己。


成员十五:我这次很遗憾没能参加培训,这次为照顾了一下我老公的情绪,和他一起去扫墓去了!看到他的微笑我想我作对了吧!可是我心里一直嘀咕我其实内心里是很想去听课的呀!我再次为家庭做了一次牺牲!不同的是这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


成员十六:父母正性行为、价值观的负性价值

1.与人为善,礼让三先——总是先顾全大局,和睦相处和别人的感受。某些情况下,被认为蠢、傻、软柿子,容易被人欺负。就算是适当的争取自己的权利也会非常内疚,好像自我被埋在所有的规则和别人的利益之下了,不被看到。容易丧失竞争力,自我评价低,由于自觉利他、潜意识会希望得到同等对待,容易受挫,并给他人带去一定的心理负担。需要区分讨好和利他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往往告发、检举你的恰恰是你最为照顾的学生、病人、客户,比如山东聊城假药案。陪伴老人最少的,往往是最溺爱的孩子。

2.心要柔软,要有同情心——容易可怜别人,甚至是牺牲自己去帮别人。在一个以集体主义为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往往被要求去个性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特别是父母的那一代人。感觉自我完全被“格式化”了,把自私和自爱完全等同,容易使人丧失真正爱人的能力。

3.男人要吃苦耐劳,顶天立地——人一到岁数,所有的病都出来了,而且来势汹汹,非常危险。不懂得先爱自己的人,客观上也是没能力好好爱到别人的。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有事情一起分担对家庭是好的。过度的抗、保护,自己累不说,还养了一堆长不大的“孩子”。

4.百善孝为先——父母说的都是对的,一定要孝顺,不能忤逆。那么不适合时代发现的僵化思想也同样得以继承,就很自然了。被控制,被代办、包办,丧失探索的机会,致使没有创新性,没有闯劲儿,离不开家,长不大。好像很少有自愿“退位”的,碰见个“乾隆爷”也不是啥稀罕的事儿,更别说让孩子翻越“父爱如山”了。见过、听说过一些,父母临终前,最不待见的恰恰是最孝顺的孩子。

5.要上进、勤勉、争先——挣得到挣,挣不到也要挣,分分情况好不好。为什么我一定要学习好,一定要考得好,工作好,收入高,拿谁不当人看呢。

6.我的孩子是好的,各种优秀——为什么我不能是坏的,为什么我需要是完美的,继而来拯救你的不完美。为什么我必须是乖巧的、自控的、省心的,来掩盖你的“要不到”、不同调、懒省事儿和情感上的抛弃、嫌弃。种种虚伪!!!

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的,但对于过错没有清醒认识的补救,反而会形成二次伤害,增添愧疚感。补救往往含带着对于后果的不承担,不负责,感受不到真心真意,所以苍白无力。

8.不要在意,要大度,不要敏感——没有边界,某种程度上允许对方的肆虐。

种种优良品质,都那么无我,也可能这是高人格纬度的无我吧。暂时,我体会不到。自我穷得要死,还没有裸捐的资格和勇气。没拿起来,谈不上放下。





640.webp.jpg

             长按识别二维码 让我们更近一步            


以琳之地,苦尽甘来,

理解、陪伴、成长,一起在路上...

- END -

(更多精彩课程☟☟☟)

以琳心理工作室:“心旅程”《青少年心智成长夏令营》开始预约占位


听大师讲“防御机制”学习小组招募


以琳心理:会员招募公告(内含特大福利!)


个人成长团体成员招募


“手把手、一对一”咨询师培训项目学员招募


TOP